武汉放生协会

生命的奥秘:缘起流转与解脱之道解读

下面讲述的是业力的重要法则--流转门和还灭门。了解了十二支缘起的每一支的内容,再从整体上看因果报应的必然规律,就能更好地理解因果报应的奥秘和重要性。

"(流转门和归灭门)一、根据业力的流转门,有两个关键点: "从无明到有为直至老死生灭环环相扣,造成生死流转的过程叫流转门;明白了这个因缘没有他之所以然,即前境(本)断,后境(他)不续即还灭,叫还灭门"。灭门。流门是 "此有故彼有",灭门是 "此无故彼无",二者都是随业而成的。

"无明业行生业老死,犹有前后时,然非直线前后,亦非螺旋前后,而是前后如环无端。"

为什么十二因缘不是直线?如果是直线,那么就会有前有后,人们就会去寻找第一因,但恰恰找不到第一因,因为直线是前有后,后有前,前有后,后有前,永远没有最前面的地方。而这个环是无穷无尽的,你找不到任何一个终点,你找不到前面的起点,也找不到后面的终点,它是一个连续的循环,其中的任何一点都只是一个过程,所以你找不到第一因。佛教所说的 "业 "并没有第一因。第一因是本质,是产生万法的最根本的质量。如果是线性的,肯定会碰壁,所有的理论都无法成立,因为找不到第一因,这种前因后果就会产生矛盾。学习佛教,这里有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:业力就像一个环,它是前后相续的,这一点非常重要!这就是为什么佛教讲无始无明,因为它就像一个环,你找不到一个开始。

"楞严经》讲了十二支,主要是解释惑(烦恼)、业(身、口、意)、苦。

由惑业引苦果,依苦果又起烦恼,又造业,又得苦果,惑、业、苦如此流转不息,故曰生死无始。"

"业 "是身、口、意的造作,"苦 "是苦果,由 "惑 "业引出苦果,依苦果又起烦恼造业,然后就是苦果、惑、业、苦的不断招感。如此三者流转不息,故曰生死无始。过去的业力让我们今生受苦,但因为还与无明(惑)相应,所以又起烦恼造业,再次招感未来的苦,就这样不断轮回。

"众生一直在这迷惑、业力、痛苦的轨道上流转,前因后果,却找不到始终"。

生命的奥秘:缘起流转与解脱之道解读

受报有因,无始不成,故曰无始。很多人误解了三世因果,以为知道了自己上一世和前一世的情况,就以为明白了三世因果,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。难道就没有三世因果吗?如果没有三世前,那么三世前的那一世不就是第一因(无因生)吗? 且不说你找不到第一因,就算你知道了那一天,它又能解决你现在的什么问题呢?所以不明白的人才会一直往前探索,"我前世欠了他多少钱,所以今生来给他一个下马威"。还完债后就没有了吗?就因为你还了他那份,你过去的业力就都结束了吗?那其他无数的业呢?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,总是针对某个问题去探究前面的业力,而不去探究生死的大因果。只探究散乱的因果有用吗?有的人因为家人不和,就给人算命,说自己欠家人的。但如果这次还了,他就能了脱生死了吗?如果你不破除无明,一直处于无明和怀疑中,你的业力就不会消失因此,惑业之苦是由于无明产生造作,导致未来的报应。如果与无明相应,就不会再有造业,这就解决了一切问题,轮回断了就不会再继续。既然无始无终,没有始终可寻,又如何探索第一因呢?聪明人都知道,关键是要斩断迷、业、苦的中环。阿罗汉是最聪明的人: "前事已了,后事不再"。如果在这里斩断,生死就了结了,债务就一笔勾销了。否则,如果只是一个人还债,又如何还得了其他无数众生的债呢?什么叫 "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"?该明白的道理已经明白了,该修行去掉我执的事情已经做到了,该去掉贪爱的事情已经做到了,这就叫作业已了,知道不会再有相续的因缘了。因此,在修行过程中,我们要经常反省自己:学了这个法之后,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实践过?我们真的断除贪嗔痴了吗?怎样才能从嗔恨心和痴呆症的不断烦恼中解脱出来?如何才能不投生?没有"就像钟表一样,一点和两点,明显有一个来回,而从一到十二,从十二到一,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。佛陀在这因果循环相续中,体悟到因果之间的循环往复,所以说生死无始。因此,因果是必然的,但并不总是相同的。如果以线性的方式来理解十二支,那么因就更多了,果还是有的,必须探求始终"。

这就是它的矛盾性,线性的形式必然要寻找第一因,但又绝对找不到,于是就会很苦恼,很多事情都解决不了,也就不相信因果了。而循环往复、无穷无尽的因果就是循环论,你找不到最初的起点,也找不到最后的终点,这是非常重要的循环论。

"佛说 "生死无始",一扫上帝(主)创世的神话"。

当佛陀说他找不到生死的第一因,无始无终时,外行人所说的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就站不住脚了。也不能确定它来自这样那样的大梵天。追问大梵天从何而来?如果大梵天还有来处,那它就不是第一因。所以,一定要了解无始无终的因果轮回,这样才能破除外道邪见。了解了因果律,就不会再被神话迷惑,也不会被神权控制。人类从神权到王权,再到现在的民权。而佛教两三千年前就讲民权,早就打破了神话。但两三千年后,我们才证明了佛陀智慧的伟大。然而,试问:我们现在真的都有民权了吗,我们都尊重自己了吗?其实,我们还沉浸在迷思中而不自知。宿命论、尊宿论的观念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潜藏得很深很深,慢慢去领悟,你心中的是神话还是因果论?注意倾听!

"佛法在相互关切的和谐中体验,在前后的演变中体验"。

这一点非常重要!以静态或片面的方式看待事物并非佛法之道。佛教告诉我们,当我们观察万事万物时,我们会在和谐(无我)和连续(无常)中体验和观察它们。这是一个流动的活动过程,只有这样观察,我们才能看到真相。如果片面地、静止地观察,看到的就不是真相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佛教讲诸行无常,"行 "是流动、变化的意思,指一切有为的事物和法。从人和事中可以观察到,它是不断变化的,这种不断变化是由时间的前后相互关联而产生的,这样我们才能领悟到佛教的真谛。

"无明因果 "是佛法的核心,这种流动和谐相续的因果必然程式,不同于通常所说的--豆生豆、瓜生瓜的因果关系。佛陀不说无明缘生无明,而说无明缘行"。

这是一个关键点。一般人的概念是种豆得豆,种瓜得瓜,这是线性的。但佛陀说十二因缘是 "无明因缘行,行因缘识,识因缘名色,名色因缘六入,六入因缘触,触因缘受,受因缘爱,爱因缘取,取因缘有......"。这种 "羯磨 "概念不同于 "豆 "与 "豆 "的一般线性概念,它是相关的,但不是单一的。

"古人以 "约位",即谐波连续体的一个阶段来谈论业力因果关系。这与现代社会学家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分为若干时代是一样的。但是,在工业时代,仍然有农作物,在农业社会,不能说没有渔猎。所以,名色阶段也有意识,六处也有名色,每个阶段还可以有(也不一定有)其他的东西。只是各个阶段的重心和特点不同而已,有多少个阶段就分多少个阶段"。

"讲立场 "就是讲重点、讲秩序。人类发展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,再到现在的科技时代。在农业时代,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都是农业,在工业时代,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都是工业,事实上,它们都包括其他产业。至于是农业还是工业,这只是(关于立场的)主要焦点。因果报应也是如此。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六入,这也是就位(重点)说的。

"佛法以人为本,十二支只是为了说明不同的阶段。知道了这一点,佛教的因果观才会符合组织和流转(即无常、无我);否则,就容易流于庸俗的自性因果。"

何谓自性因果?自性是永恒不变的(常)和单一的(我)。佛教讲因果是流动的(非常)、有组织的(无我),总是无常变化,没有主观性,这就是无常、无我。一般认为,豆生豆,好像豆子能生豆子,生出来的豆子是豆子生的,这种观念不符合因果律的概念。缘起法是相互依存、相互依赖的,它是有组织地流动变化的,也就是说,它充满了变化的无限可能,所以它是不确定的。大师的这一点非常重要。只有明白了这种因果理论,才不会落入因果的自性之中。


参考资料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