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放生协会

钵:见证佛教历史的神秘法器

碗、钵和钵盂

钵 "是梵文 "钵 "的简称,应称为 "法应器 "或 "法量器"。义译应称为 "法应器 "或 "量器"。中国也有人称其为 "钵","钵 "是汉语 "盂 "和梵语 "钵 "的合称。

在法律制度中,规定'碗'有'体、色、量'三法,不可违背。第一:其'体'质只许用'瓦、铁'二物模铸,不许用'金、银、铜、琉璃、玛尼、灰、木、石......' 等物制成。其二:其'色'色,四分律限用黑、红二色,五分律限用孔雀咽色。除黑、红、灰三色外,不得使用其他颜色。第三,对其容量也有规定。四书大全》说:'大者可得三斗,小者可得半斗,中者可得相当'。但这是从《四书》翻译过来的'斗'的量,不知道是不是现在的升斗量。因为'钵'必须遵守这些法律的规定,所以它被称为'法应器'。它也被称为 "量器",因为它的大小与持有者所吃的食物量完全相同。

钵 "的形状:呈短骨盆状,腰部突出,钵口和钵底向中心收缩,直径短于腰部。这种形状既能盛住米饭,又不易溢出,还能保温。

钵 "的由来 据《佛本行集经》记载:"佛初成道时,北天竺有二商人,奉佛麸酪蜜。世尊思惟 "过去诸佛,皆得衣钵,我当以何器,受商主食?四大天王,斋以金钵;佛不肯受,以僧不储此。佛祖不收,因为僧人不宜存放这样的钵。四大天王又献上银碗、琉璃碗、琉璃钵、菊花碗、玛瑙碗、蛤蜊碗,都不肯收。佛祖又想 "如果我接受一个碗,其他国王就会抱怨。我今受四钵,持作一钵;次叠,左手上,右手下,入一钵中,四唇边。又说:"我昔功德果满,慈心清净,故四大天王,今清净坚固,施我一碗。"又说:"我昔功德果满,慈心清净,故四大天王,今清净坚固,施我一碗。

据《胜天王般若经》记载:"或有众生,见此菩萨今日成佛,或见菩萨久远成佛。或见一世界四大天王托钵,或见十方恒河沙世界四大天王托钵。当时,菩萨为度众生,接过佛钵。他双掌重叠,合二为一。诸天王不见,皆言世尊独用我钵。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,以方便力现此'。

大智度论》中说:'三世诸佛成道时,四天王上皆有天然石钵。

除了上面提到的 "钵 "之外,还有一种叫做 "鐼子 "的东西,是 "钵 "的附属器皿。名译集》说:'《经音疏云:钵中小钵今谓之鐼子'。

鐼子 "又称 "键咨",有三种大小,形状像 "钵"。通常,小碗放在中碗里,中碗放在大碗里,大碗放在 "钵 "里。使用时,将它们取出,分成不同种类的食物和饮料。

根据《四分律》,"粥匙禅 "的由来是:"若欲分粥,不知何器?佛曰:'欲分粥,不知何器?四分律》又说:'乞食比丘,取干米、米糠等,置一处。佛陀说 "不应混在一处。如果是钵,应该用东西隔开;如果是树叶皮,如果是钥匙,如果是第二个钵,如果是小钵,米糠应该用手帕包起来"。

据日本僧人无净道中禅师临湘起纸《物门》云:'"应量 "内积三小碗,从大到小,总名之曰'。世尊悟道时,接过四大天王的四只碗,四只碗重叠在一起,形成一只有四个外唇的碗。此时 "鐼子 "三,而 "应器 "重成四唇;盖此(出自)世尊之故事'。

禅林象器纸《器门》也说:"量器又名《头钵》。"钵 "本是僧人必备之物,非日或无。但佛教来华后,我国僧尼未能实行'乞食'生活,缁素的'戒场'虽仍讲法制,发'衣钵',却很少见有人使用。历代缁素,虽仍宣讲律制,发放'钵盂',却很少见有人使用。如今,由于社会风气的动荡和生活方式的改变,僧人早已随了凡心,烧柴洗米,煮饭为生。追忆'千家一碗饭,万里独行僧'的云水人生,怎能不教人'望佛兴叹'?

钵:见证佛教历史的神秘法器


参考资料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