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放生协会

《达摩大师的《血脉论》——领略传统智慧的独特魅力》

达摩祖师《血脉论导论》第 3 辑 关于自心是佛,祖师接着说

"佛无过,众生颠倒,不知自心是佛。若知自心是佛,不应心外求佛。佛不成佛,心外寻佛者不识佛。但心外求佛的人却不知道自心是佛。"

"自心本佛无过无缺,只因众生颠倒妄念,不能觉知自心是佛。"

"若知自心是佛,则不应也不会向心外寻佛"。

"佛者,不必再渡苦海而成佛也。那些一心求佛的人是想把自己变成佛,但他们根本不了解佛"。

"所有在心灵之外寻找佛的人之所以这样做,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心灵,原本就是佛"。

哎,所谓 "佛无过",就是说我们自心的佛本来就没有过失和缺陷,本来就是圆满的。哎,有人问,那么,人世间的种种过失、种种缺陷、种种不圆满等等,是从哪里来的呢?

--嘿嘿,不是从哪里来的,是你因为 "没有觉悟 "的缘故,错把它们当成了 "缺点和毛病",错把它们当成了 "不圆满"。是你,因为 "没有觉悟 "的缘故,错把它们当成了 "缺点和缺陷",错把它们当成了 "不圆满"。

事实上呢?无论万物如何显现,无论因果如何相续,当下都是圆满的。那么所谓的 "缺点和缺陷 "又是什么呢?本来就是一些正常现象,哪里有什么不完美呢!如果说有什么不完美,那就是我们的分别心。

万事万物之所以被冠以 "完美 "或 "不完美"、"缺点 "或 "优点 "等名称,就是因为有分别心。"等等。然而,这并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,这些只是当时人们心中的感受和想法,而实际情况呢?实际情况?它根本不属于任何概念。

--因此,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被称为 "诸法空相"、"自性空"、"无我"、"无我所"。它也被称为 "无我"、"幻觉 "等等。

所谓 "诸佛不成佛",是说虽然诸佛菩萨都希望成就一切众生,但实际情况是,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,并不存在需要经过苦海才能成佛的众生。这是因为所谓的众生并不真实。

在虚幻的生死轮回中,众生的心没有丝毫变化,他们本来就是佛。因此,只需觉悟本心佛性,实无苦海可渡,实无佛道可成。

--至此,所谓 "度众生",所谓 "成佛",乃至所谓 "众生 "与 "佛",都不是一回事了。所谓的 "度众生",所谓的 "成佛",乃至所谓的 "众生 "与 "佛 "等,都成了方便语,我们不能执着于名称,而要体悟其中的妙义。

既然 "佛无过",既然 "佛不向佛",所以呢,大师说:

"礼佛亦不得,念佛亦不得。佛不诵经,佛不持戒,佛不犯戒。佛不持不犯,不造善恶"。

"所以,不能忘了自心之佛,而以自心之佛去拜外佛;也不能忘了本心是佛,而以本心是佛去念外佛。"

"自心真佛,不须诵经;自心真佛,不须持戒,亦不犯戒。"

"自心真佛不会有持戒和犯戒的问题,也不会造作任何善恶业"。

《达摩大师的《血脉论》——领略传统智慧的独特魅力》

哎,这里啊,达摩祖师不是反对大家拜佛,而是?告诉我们哪,在拜佛的时候,不要忘了心中的佛;也不是反对大家念佛,而是告诉我们,在念佛的时候,不要忘了心中的真佛啊。

那么,我们还需要拜佛、念佛吗?

--哎,要想转变自己的妄心,不仅要拜佛、念佛,还要诵经、持戒、行善等等,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必须的。

--如果有人已经降伏了妄心,能够时时不失真如佛心,那么,嘿嘿,随他去吧。正所谓

佛说一切法,为度一切心;

若无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?

这样的人不可思议!他们心无妄造,真佛现前,不必依靠诵经,不必持戒或破戒,也不受善行或恶行的束缚。

--自心是真佛,它超越一切造化。我们对它无能为力,只需觉悟它、领悟它,自然就能解脱。

所以,关于如何找到佛,如何成为佛,大师说

"若人欲寻佛,须见性,见性即佛"

"若人欲寻佛,须见性,见性即佛"。

所谓 "见性即佛",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都是佛,只是因为我们的妄念心,让我们失去了佛,忘记了佛。请注意,迷失的只是我们的妄心,而我们心中的佛是永远不会迷失的。

因此,一旦我们找到了自心之佛,也就是见到了本性,我们就会意识到:"哦,这就是千经万论所宣说的,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。

--只有这样,我们才会认识到,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都是佛。

--这是一个大秘密,没有亲见的人很难宣说。

但是,如果看不到本性,能找到佛吗?能成佛吗?对此,大师说

"若不见性,念佛、诵经、持斋、持戒皆无益。念佛得因果,诵经得智慧,持戒得出世,布施得福报,却找不到佛。"

"如果不见本性,即使念佛、诵经、持斋、守戒,也不会有真正的利益。"

"因为啊,念佛是善因,自然能得善果;诵经能得往生智慧;持戒能得往生天上;布施呢,能得往生福报,等等。可是,在这里面找佛,终究是找不到的!"

哎,既然达摩祖师都这么说了,那我们是不是就不用念佛、诵经、吃斋、持戒了呢?

--嘿嘿,师父强调见性是好事。但是呢?所谓见性,是需要修行基础的,而念佛、诵经、持斋、持戒等等,都是见性修行的基础,也是助缘。对于根基深厚的人来说,可能不需要;但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呢?但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呢?这是实现本性的必要途径!

问题在于,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念佛、诵经、持斋、持戒等,而是要善于反观修行之人,反观修行之心,久而久之,自然就会见性。

比如,在念佛的时候,一边念佛,一边反观自己念佛的心,寻找它在哪里: "嘿,这个念佛的人,是谁?" --这就是曹洞宗 "谁是佛 "的由来。一旦参透此事,破除本参,便是初悟本性之时。

因为,那颗清澈的心,就是达摩祖师所说的 "即心即佛 "之心啊。

斋戒、持戒和其他修行方法也是如此,如果运用得当,也能开悟。不过,对于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,由于分别念比较发达,诵经、听经和修行更适合。哎,只要能静坐诵经,放下杂念,老老实实地投入聆听和沉思,比如这本《血脉论》,慢慢地读上千遍,随着佛法的教义逐渐深入人心,久而久之,杂念自然就会脱落,也就不难明心见性了啊。

--有人说,禅宗的成佛修行太深奥,缺少一个方便的切入点。这些人没有研究过禅宗祖师的教诲,连《坛经》都没有研究过,就敢胡说八道,真是无知又可怜!

各位师兄师姐,如果你,对于禅宗所传的佛心印证妙法有信心,又不知道如何下手实修的话,请仔细看看《坛经》第2页,因为诵读《金刚经》,有助于慧能开悟的丈人,在慧能大师介绍五祖弘忍大师时,说过这样的感悟: "大师常劝僧俗,但持《金刚经》,即自见性,直了成佛。直下成佛"。

--哎呀,师傅说得这么明白,房客也信了,练了,就连住客栈时,都在诵经,原来是吕惠能听经悟道的,后来的六祖,这是自他两利啊。

--然而,后来的人,乃至现在的人,何尝不是遵循着大师的教诲,老老实实地去践行呢!哎,目睹此等现象,我无言以对。

修行佛法,和我们小时候上学不一样,那时候,老师总是告诉我们要改正缺点,甚至,很多人总是注重对治自己的不良习惯,包括淫欲习气、分别烦恼等等,固然是好事,可是呢?这样修行是事倍功半的。

其实,每个人都有缺点,圣人也不例外。圣人之所以为圣人,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缺点,而是因为他们对心灵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!所以呢?有智慧的佛教徒,无论有多少缺点,无论多么不完美,都随它去吧。嘿,这样一来呢,正是放下了自我执着,放弃了自我包装。

然后,我们关注自己的长处,是什么呢?我们擅长妄想和分别!哎,那就用它来修行。你不喜欢思考,嘿嘿,那就读经、听经、修行,嘿嘿,让自己的心,尽情地去思考,尽情地去思考佛法的教义,思考得越深入越好。但不要脱离佛经的指引,以免误入歧途。

一旦在经文的指引下,你就会到达极细思维的核心,其实就是妄念,相反,妄念没有了,只剩下正念;妄念没有了,那么色心呢?根本就不存在了。那么,只要观法的心成熟了,心自然就会回到当下,那个时候,心就清净了,就能见性了。因此,在《楞严经》第五卷中,自述的二十五位圣人中,富楼那尊者因其教法而证得圣果。哎,尊者讲经,我们诵经,一样的道理!同是闻、思、修,同是动口,同是明心。既然尊者说法能开悟,我们何不退而求其次,诵经悟性呢?

如果你修行已久,功夫已很深厚,感觉自己的心与法已能相应,但两者之间似乎总隔着一层窗户纸,无法明心见性,那该怎么办呢?大师说

"若不明了,须参善知识,了生死根。若不见性,不名善知识"。

"如果始终不能觉悟心性,就必须向善知识请教,接受善知识的教诲,断除内心执着的无明--它是生死轮回的根源。"

"若未悟本性,不能称善知识"。

哎,正所谓 "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"。对于普通人来说,要认识到自己从未认识到的本性,的确很难。难在哪里呢?哎,难就难在不知道自性是什么样子啊!

其实,自性之性,即心之性,当下之心,"即心即佛 "之心,离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丝毫的距离,在每一个当下,没有人看到,只是,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而已。

--哎,你呀,随时都能看到自性,却永远认不出来,这真是不可思议,也是匪夷所思呀!智者禅师说得好:

"道源不远,性海不远;但自求之,莫向他求;求之即非,得之即不真"。

哎,四大师把我们的问题说得很清楚,我们每个人啊,都放不下心中最后一点无明的攀缘,就是妄想寻心,这就是我们生死轮回的根源。

这就是为什么达摩祖师告诉我们要向善知识学习,善知识是见过大自然本质的人,所以他通常能观察到你最后的一点执着在哪里。但是呢?即使善知识非常慈悲地指出了你的执着所在,你也未必能理解,未必能领悟,因为语言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,对于无形的心来说,语言还是太粗糙了。

另外,如果你与善知识的缘分不够深,通常也无法获得佛法的利益。嘿,这就像一个电路,所有元件都安装好了,只等开关一按,就可以工作了。然后呢?你打开开关,嘿--为什么没有反应?

--嘿,因为开关生锈了,阻力太大!

我们与善知识的缘分也是如此,或者说,你对善知识的信心也是如此。哎,业力深厚,信心足了,那么,就像电路开关电阻小了,电流通畅了,自然就会产生作用。反之呢?业力浅薄,信心不足,即使得到了善知识的指引,哎,你也不会接受,难以理解啊!

什么样的人才是善知识呢?嗯,正如达摩祖师所说,只有明心见性的人才叫善知识。有人说:"不是说有正知正见就叫善知识吗?

--嘿,没错。然而,严格来说,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然,他就没有正确的知识。哎,不见空性,则无闻乘正知;不见佛性,则无菩萨小乘正知,乃至无佛小乘正知!

见性,犹如夜行者迎来黎明,对未来和前路一目了然。因此,见性也可称为见道,见菩提道,见成佛之道。


参考资料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