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放生协会

领略《血脉论》的博大精深:达摩大师的智慧结晶

达摩祖师《血脉论》,第 4 辑 否则,仅凭分别念、仅凭知解而称之为正知、正见,那就太可笑了。因此,对于那些尚未见性却被捧为善知识的人,大师说

"若非如此,纵说十二部经,亦不免生死轮回,三界苦恼,无有出期。昔有善星比丘,诵十二部经,亦不免轮回,因其不见世间性。因此,以为今人有三五部经可诵为佛法,实为愚人。若不识自心,诵闲文亦无益。"

"若非如此,未悟自性,纵能宣讲三藏十二部经,亦不能出离生死轮回,仍在三界之中,受轮回之苦,无有出期。"

"昔佛在世时,有一善星比丘,能诵三藏十二部经典,但仍不能出离生死轮回,只因不见本性。"

"既然善星比丘是这样,那么现在的一些学佛人,能够讲解三五部经,并以此为法言,那才是真正的愚痴之人。"

"如果不能认清自己的心,即使能背诵那些书本典籍,到头来也无济于事。"

--这段话常被人误解,以为达摩祖师反对讲经说法,反对诵经。

其实,法师所说的是针对当时的弊病。当时啊,正值南北朝时代,佛教在中国相当发达,南北朝的皇帝都信佛,士大夫们自然也蜂拥而起,纷纷练经背理,参加学讲,捐资建寺,场面之大,蔚为壮观。曾几何时,两朝5000万人口中,你猜有多少和尚?

领略《血脉论》的博大精深:达摩大师的智慧结晶

--据史料记载,南北朝前后160年间,僧人最多300万,最少也有100万。

虽然时局混乱,但当时中国佛教的繁荣却是空前的,非隋唐可比。

但是,中国人学佛,有自己的道,不肯走印度的道。什么是印度道呢?嘿嘿,以禅定为根本,以佛经为禅定的指南,并没有把佛学当学问来研究。即使相互争论,也是在实修的基础上,争论的不是学问,而是智慧。

而中国人则喜欢谈玄说妙,尤其是晋代,谈玄说妙成了一种时尚。哎,随着佛教的传入,读书人啊,恍然大悟,咳,佛经最玄乎了!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,以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、学识渊博,嘿嘿,别提多刺激、过瘾了啊。

--就连现在的很多和尚,不也在搞什么佛教文化吗?哎,都是从那个时候继承下来的。只不过,一代不如一代罢了。

哎,我不是说佛教不是文化,但是呢?作为佛弟子,我们要知道,佛教不仅是一种文化,更是佛陀对我们每个人的慈悲教育,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解脱智慧啊!此外,佛经中的教义可以实践,也必须实践。

--如何实践?在佛经的指引下,静下心来打坐。

看当时的中国人,大多喜欢解经、诵经,以此作为自我标榜的资本,把佛法只当作知识来学,把经书中的学问和知识当作佛法来学,而忽视了对义理的理解,忽视了观心等修行的实践。所以达摩祖师才会说这段话。

不错,讲经说法确实功德无量。但是,如果不能见自性本无,就不可能超越生死轮回。仅仅凭借对分别心的思考、凭借知识和学问来讲经说法是远远不够的。这样,既得不到佛法的现世利益,也无法降伏自己的烦恼,种下的是未来解脱的因。

--将来,也许在遥远的将来,讲法者会因为这个善根而悟入心性。但这是后话。那之前呢?哎,生死轮回之苦还无法解脱。

善星比丘是佛陀堂兄的侄子,非常聪明,但他太聪明了,自以为是。所以,当他把佛法背得滚瓜烂熟时,他还没有理解佛法,就得出了 "佛法没什么了不起"、"万法皆空 "的结论!我也可以这么说!我说得更透彻,哎,我觉得啊,万法皆空,连因果等都是空的。所以呢?哎,修也空,果也空,佛也空,等等。

最后呢?据《楞严经》记载,因为 "妄说一切法空,善星比丘生深渊"。

--这就是恶意诽谤佛法的果报,尤其是作为佛陀的弟子。

佛陀特别解释了这一地狱的由来: "善星比丘,这种恶业是自作自受。它不是从天而降,也不是来自大地,更不是来自人类。它是自己招来的,也是回来接受的。"

善星比丘,作为佛陀的亲人和弟子,因为不肯修行,本性未悟,妄语狂妄,完全违背了佛经的本意,所以招致地狱之业,实在是自作自受,怨不得别人。

--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?那就是,我们不能把经文当作炫耀的资本,不能脱离经文随意妄言,要按照佛说《当来变经》"依经不舍正句 "来做才行。

嘿嘿,讲经的人可以利用,但大体上要符合经义。如果有人故意歪曲经义,宣扬自己的观点,嘿嘿,善星比丘,就是他们的祖师爷,活生生的例子啊。

另外,我们必须认识到,诵经、听经、修经、讲经本身并不是目的。目的是在佛经的引导下,觉悟自己的心,帮助别人觉悟自己的心,甚至在佛法的引导下,逐渐消除自己和大家的分别烦恼,共同证悟成佛的本果。

--如果有了这样的觉悟,即使还没有证悟本性,也可以讲经说法,一定会自利利他。这是因为,为了正知正见,为了不求名利,为了实修实证。

反之,如果一个人为了诵经而诵经,为了讲经而讲经,甚至为了名利而讲经等等,是不可能明心见性的。这样的话,即使背诵再多的佛经,又有什么用呢?哎,按照达摩祖师的意思,这不过是闲事罢了。所以才叫 "闲笔"。

那么,既然连佛经,都被达摩祖师称为 "闲文",大家,究竟该去哪里找佛呢?大师说

"欲寻佛,先见性,性即佛。佛是自在之人,是无为之人。若不见性,终日茫然,向外求索,是找不到佛的。"

"若要寻佛,须直下见自性,自性即佛性,佛性即佛性。"

"所谓佛者,见性之后自在者也,无忧无虑者也,无造作者也。"

"倘若不能觉悟本性,终日心乱如麻,为追逐外界而奔波,如此寻佛,本就无从寻得。"

哎,所谓 "见性",究竟是什么性呢?哎,就是本性,也叫心性,也叫觉性,或者佛性,甚至,叫众生的本性,或者叫事物的本性,也不错啊。哎,就其本性而言,因为它是无形的,所以有时也叫空性。

这个 "性",到底是什么呢?大约就是万物的本质吧。哎,万事万物,其本质都是心,都是心的显现,心,即性。这个具有最原始的能量和能力的东西,是万物的本质,是宇宙的本源,所以叫 "性";它与我们息息相关,是我们内在的力量源泉,本来就有觉知,所以又叫 "心";它还能 它还能在各种因缘的作用下,显现为虚空和其中的万物,所以又叫 "法 "或 "法身",等等等等。

--不可思议的是,这个 "性 "本身不受任何生死轮回、生死变化的影响;但它也不是一潭死水,而是风起时千层浪,风起时随缘而起,但水的本性却始终不变。

--同样不可思议的是,即使我们称它为本性,即使我们称它为心性,即使我们称它为法身,等等,它也丝毫不在意,它只是清澈、开阔、明亮,根本不与我们计较,为什么呢?

--嘿,嘿,因为它就是我们,我们就是它,它们不是两个。它不是两个,但也不是一个。嘿,它可以代表我们,但我们不能代表它。除非?有一天,当你完全开悟时,你就可以代表它,那时你的名字就是佛了。

所以,佛不是神灵,而是一个完全觉悟的、完整的存在,通常表现为人类。虽然他是人,但他超越了所有神灵,是所有神灵的导师!因此,佛陀又被称为 "天人之师",即所谓的人天导师,众生的慈悲导师。

虽然说 "众里寻佛不见佛",但佛在外面的世界是找不到的。但又如何呢?不明白、悟不透佛性,就需要方便到外面去寻找善知识。对此,大师说

"虽无所得,若求明白,亦须求善知识,勤求之,令心明白。生死事大,不可妄过,自欺无益"。

"虽然向外找佛根本找不到,即使悟到本性也不会有任何收获,但如果想了解和悟到本性,就必须请教善知识,必须最诚恳、最刻苦地求学,使自己的心彻底明白。"

"觉悟不生不灭的自性,是超越生死轮回的唯一途径,这是修行人最重要的事情,千万不要让自己的这一生白白流逝,也不要弄出一些境界和见解来欺骗自己,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。"

哎,所谓 "虽无所得",首先是指前面的 "寻佛缘来不可得",到外面去找佛,找不到;其次,大师是要告诉我们,即使见性了,也不会有什么所得啊。

--为什么?为什么呢?因为所谓见性,只是见自心之性,自心见自心,自心悟自心!哎,人人都说这不容易,其实,一旦你看清了,你就会发现这一点也不难。岂止不难,简直是 "易如反掌",嘿,随便转转,随便转转,随便转转,随便向外转转,向攀登的心回一转--蓦然回首,刹那间,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。

这个时候,才意识到,所谓的自性,自己平时天天见,时时见,只是,过去啊,由于攀缘心的缘故,忽略了非相的自性而已,只是从来没有认识到而已啊!

哎,人们常说 "有缘千里来相会,无缘对面不相逢",用在这里是很贴切的。两个缘分浅薄的人,即使在大街上,曾经面对面地走过,可是,彼此都不曾察觉,为什么呢?哎,他们心不在焉,都在胡思乱想哪!

人就是这样,时时刻刻都在迷迷糊糊的妄想之中,做着自己的事情。所以啊,虽然他们一直面对着 "自我",却从未认识到它。

那该怎么办呢?那么,如果一个人有很大的诚心,就可以去找善知识,接受善知识的教诲。我们一定要记住达摩祖师刚才说的 "不见性,不名善知识"。

--但问题又来了,我们怎么知道某位大师是否悟到了本性呢?

哎,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无解。因为啊,这里边,更多的是法无定法,不能一概而论。除非你已经普遍悟到了 "性",才有可能知道,别人有没有悟到 "性"。所以呢?自古禅宗弟子,不是说,什么修行不成,就跑去参学,而是呢?经过多年的修行,已经开悟了,有了相当多的见地,但是,还没有把握,也知道自己悟得不彻底,有些心里没底,那么?这时才能向善知识学习。

--在此之前?嘿嘿,老老实实参禅;要么,老老实实学经。等你开悟了,真正开悟了,你才能学习善知识。到那个时候,你才会有 "切莫苦求 "的心啊!才能接受善知识的教诲,才能 "明心见性"。

今天的很多人,第一没有多年的禅宗真功夫,第二没有多年深入研究佛经的听闻思修水平,第三就更没有什么悟性了,嘿嘿,急急忙忙就去学习善知识,想一劳永逸地来了,嘿嘿,你给我指点一下,马上明心见性,了脱生死,这就很好哇!

--对于这样的人啊,唉,我不想骂他们,为什么?我不想骂他们,为什么?哎,免得脏了我的嘴!


参考资料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